太极拳的沉稳是以圆裆松胯为基础,如何体悟圆裆开跨
太极拳的“把裆撑圆”虽然表现在“裆”,其实是“胯”的内在动作。因此,“把裆撑圆”与“胯”的关系十分密切。“胯”是中国武术语言中的常见词,在古代,“胯”是指两大腿之间的部位,其实与“裆”是同义的,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胯下”之意就是裆下。中医文献中的“胯”也是指两大腿之间的部位,是指裆下;而“胯骨”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髋骨”同义(见《中医大辞典》),但“胯骨”也可以表示髋关节,如约刊于公元846年前后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方》中的“胯骨出”指的就是髋关节脱臼。
在中华武术中,“胯”有多种所指,一般所说的“松胯”和“胯转动灵活”之“胯”与《仙授理伤续断方》中“胯骨出”的“胯骨”同义,是指“胯关节”,就是髋关节;而“不要左右凸胯”之“胯”则是指股骨大转子部位;“收胯”或“缩胯”之“胯”则是指腹股沟的前外侧部位,其实就是指髋关节的前方。所以,武术语言中的“胯”主要是指髋关节及其附近部位,究竟是指什么,要视具体的语言来理解。
然而具体如何做?
太极拳所谓的“松胯”就是指髋关节、腹股沟放松不用力。在体重主要由一脚支持的步型时松胯,支持体重一脚的臀胯部就有由“立正”转变为“稍息”姿势的感觉,就是会有后小半个屁股即臀纹沟处一小部分坐到了高凳子上的感觉,就象是躯体略向后移尤其再下坠而落实了似的,所以“松胯”也称为“落胯”。做到了“落胯”,躯体最下端的腰、骶骨就承担了全部脊椎和头的重量,使得全部脊椎可以不横向承担身躯的体重而全部身躯可能放松了。
松胯对于沉稳和轻灵十分重要,做不到松胯,沉稳和轻灵是极困难的,在上步时尤其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在上步时如果承担体重的一腿膝微屈,由于同侧胯有下支撑相对容易放松,不承担体重的一腿向前移动中相对胯关节就不易放松,所以上步时尤其需要注意不承担体重的一腿要松胯,方法是胯关节不仅要放松不用力,还必须略往内收缩,使得腿与胯关节的运动趋向相反,这样这一胯就容易放松。
做到了松胯,承担体重一腿会有重坠感沉到小腿后部的感觉,感到站立很沉稳;不承担体重一腿之胯则感到没有主动承担腿脚的移动。而如果上步时没有做到这样的松胯,站立就相对不沉稳,不承担体重一腿的移动也相对重滞,向前迈步就会使人感到是似乎着地有声的重浊。
由于弓步形成时胯关节会自然抵紧从而会妨碍松胯,所以,弓步形成后必须要立即注意松胯。做到了“松胯”,身躯如果被人一推就能灵活转动;被人一压,髋关节就能毫不抵抗地使身躯灵活下沉,身躯就象是安装在弹簧上;如果没有松胯,无论是被推动还是下压时髋关节就会发生抵抗,使得身躯不能灵活地转动和下沉,因而外力必然会作用到身体重心;这样的话,如果在弓步形成时身躯被人左右斜向推动,由于身躯转动不灵活存在着抵抗,这一方向又是弓步稳定角较小的,就容易被推倒。
太极拳往往需要在脚步不动的情况下身体能有大的转动和沉浮幅度,圆裆松胯就能满足这个要求。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于胯的活动使得被称为“气”与“劲”的内力能上下传递而引起的,从而可以使得手臂不用力,如果裆不撑圆,胯的松沉受到了妨碍,就会感觉到全身向下的松沉感和腿脚向上传之内力的感觉被卡住在胯部了,劲气就无法通过胯部下沉和上传,手臂不用力就必然会受到破坏,太极拳特殊的武术功夫就不可能发挥了;所以太极拳的沉稳是以圆裆松胯为基础的,但太极拳锻炼沉稳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轻灵,这也就是说太极拳圆裆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转身、移步的灵活、敏捷,也就是避免“双重”。由于避免“双重”是太极拳能够以弱胜强的基础根本之一,可见圆裆松胯对于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
圆裆松胯使得髋关节活动加强和幅度变大,锻炼了与髋关节有关的肌肉组织,健身效果的优良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对于预防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是应该有很好效果的。
现代太极拳界有人说:“在圆裆之下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加大,运动度因而得到扩大。”有人还以为这是一种秘传而加以追求,其实这种说法是毫无解剖学与武术根据的。解剖学清楚反映,男子约16岁之后、女子约13岁之后,髂骨、耻骨和坐骨逐渐骨化而成为一块髋骨,两块耻骨和两块坐骨各形成一个骨环,两块耻骨的一端在体前由纤维软骨连接构成了联合,中间有纵长裂缝,这条裂缝能分开的距离是极微小的,对于成人而言,耻骨联合可说是不可能分开的,即使假设两耻骨能够分开达到1~2毫米,对于运动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对于健身和武术也是毫无价值的。所以,这种“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加大,运动度因而得到扩大”的说法是错误的,纯属将太极拳复杂化的故弄玄虚。
圆裆、松胯没有明显外形标志,但必须十分明白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体各结构特定的相互位置关系所引起的。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把形成这些姿势说成是用意想什么来达到,这是十分错误的。有的人还用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的“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来作为引证,这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意来牵强附会地错误解释古代汉语的词意,古代汉语的“意”有比现代汉语的“意”多得多的词义。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其实是说这些都是体内的神经反应引起的微小动作和感觉,不是明显外形动作这样的意思;这句话的“意”主要是指神经反应和微小动作的感觉,不是指思维意识的“意念”。圆裆、松胯都是属于外形姿势,如果人体相关各结构没有达到所要求姿势的相互位置,不管如何意想,姿势也是不可能正确的。这种用意想来代替实际姿势锻炼的说法纯然是将太极拳神玄化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