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 | 峇峇娘惹
“峇(ba)峇”这个词我是到了新加坡后才认识的,峇读第一声。峇峇娘惹,意为土生华人或者称海峡华人,是古代中国移民(大部分来自广东和福建地区)和东南亚土著马来人所生的后代,男孩称为Baba“峇峇”,女孩称为Nyonya“娘惹”。
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至少有五次途经马六甲海峡,有不少中国人留在了当地。他们多半是青壮年男性,很多都是商人。那时交通主要靠船,回去很难,时间长了很多人就选择和当地马来女性通婚。男主外女主内,所以这种家庭继承了很多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重孝道、讲究长幼有序,在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国化”。但因为母亲是马来人,在生活上,她们把马来人的语言、服饰和饮食习惯融入日常生活,这使得娘惹服装和菜肴乃至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性。
娘惹服装最具代表性的是娘惹卡峇雅,这是一种长过膝盖的连衣裙,内有搭衬里衣。布料纱质感觉,叫做Rubia,来自西方,款式接近马来,刺绣又源自中国。每件衣服要缝制至少一个月才能完成。新航空姐的制服就源于卡峇雅,只是将其领口改成了圆形。
娘惹糕点最有名的是红龟粿、九层糕和黄梨挞,前两种用米粉椰浆加各色馅料蒸制而成,几乎到处可见,很多人拿来当早点。而黄梨挞则成了春节必备。售卖这些点心的Bengawan Solo成了新加坡最著名的娘惹糕饼店之一。娘惹的菜肴通常充满香料和药草,味道独特,形成了娘惹菜系。上个周末我刚去尝了尝,每道菜都用了很多香料,非常下饭。
娘惹建筑风格则喜欢用瓷砖装饰墙面,多为飞禽鸟兽,花草树木等带有吉祥意义的图案。雕窗画栋,每家每户都不一样。这类建筑在新加坡保留了不少,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里别具风情。
展开全文
无论是服饰食物和建筑,其相同之处都是五彩缤纷,华人喜欢红色,马来人喜欢绿色,所以红和绿成了主色,可想而知会多艳丽,几乎一眼就能认出。
我的学生里有不少峇峇娘惹。从外貌根本看不出他们和华人有什么区别,早期因为母亲不会华语,父亲又很少和孩子交流,所以他们的家庭常用语是峇峇马来语(一种闽南语和马来语的混合体),现在基本都是英文,有些家庭则华文、马来文、英文兼用。在孩子上学选择母语时不少都会选华语。他们在宗族观念上多跟随父亲,红白喜事也以华族礼仪为主。在生活习惯上则随母亲。土生华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马来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混合体,缺一不可。所以有一首小诗这样说:我是南洋的混血儿,华人的脸孔,马来人的血,和淡淡的欧洋风。
根据1901年的海峡政府统计,峇峇娘惹约占当时华人人口的16%。所谓“三代成峇”,这类家庭已经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几代,经济条件一般都不错。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使得他们的后代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混血的身份也让他们和各种族相处都如鱼得水。
峇峇娘惹对于当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些著名侨领就是土生华人,如陈笃生、章芳林、陈若锦、佘连城、林文庆、宋旺相等。到了现代新加坡,林有福(新加坡自治邦第二任首席部长)、李光耀、杜进才、吴庆瑞、林金山(四人皆为新加坡共和国建国元老)、黄金辉(新加坡第四任总统)、陈庆炎(新加坡第七任总统)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为了纪念这种文化的特殊性,新加坡有个土生文化馆,记录了土生华人社区和其历史。前不久有个涉及这方面文化的电视剧,叫《小娘惹》,在本地很火。
这些年涌入新加坡的新移民对峇峇娘惹文化不断挖掘和加深,也让这一独特的文化有了新的传承。
完
城记投稿方式
邮箱投稿
版权声明
“B座西窗”微信号每天推送的文章,皆为扬子晚报副刊刊发的稿件,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转载请留言,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