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趣谈:厨师名称的渊源和演变
古代名厨
事厨于宫廷或王府的,则称为宰夫、御厨、御疱、内厨、外厨等。御厨之称出于唐代,宰夫则指王府里的厨师。内厨、外厨之称始见于孔府,沿袭《周礼》所记“内外饔”。
军营里的厨师,古称炊家子、炊子、伙夫、火头、厨兵、火头军等,而今则有炊事兵、炊事员等称谓。古时候,官府、部队、寺院多设有“火头”专职,军营里则称为“火头军”,“炊事兵”是近代部队对事厨人的称呼,而炊事员便是部队和社会机关单位对事厨者的统称了。
在餐馆酒楼的专业或职业大厨,过去有当头、铛头、师公、量酒博士、茶法量酒博士等称谓。对从事单品买卖的则称为饼师、面师等,在船上从事烹饪的称为船厨,寺庙的称为僧厨,不固定的饭馆厨师则称为行厨、外庖、行疱、游厨。
历史上,称厨师为“天厨”、”鼎俎家“、“厨娘”等都为褒义。“天厨”之称,多指御厨; “鼎俎家”则是对烹调技艺高大上的厨师的尊称。鼎和俎,原本是指用于烹调的锅和砧板,但在汉语中和其他词汇组合便有了赞美之意。称厨师为“鼎俎家”,可以说是对厨师非常尊重的称呼了。对女厨称为“厨娘”,也含有尊崇的敬意。在宋代京都,中产阶层大都重女轻男,多鼓励家中女儿随其资质,教以艺业,其中尤以厨娘最为称道,通常要富贵人家方才请用得起,足见厨娘的待遇是相当高的。宋代廖莹中《江行杂录》里谈到厨娘技艺时,赞美“京都厨娘,调羹极可口”,说厨娘的运刀技艺“真有运斤成风之势”。
古代厨娘
自古以来,对事厨者称呼带贬义的并不太多,集中在“厨役、疱隶、疱卒、油头、俗厨、厨子”等几种叫法。其中“厨子”一词在近代应用较多,在一些电视剧、文学作品、戏曲作品里都常见。不过最先的“厨子”一词,是不带贬义的,与厨人、疱人、厨者等称呼近似,只是客观地称呼事厨者。
当然对厨师尊称最多的还是现代,这反映了社会对厨师职业的尊重。之所以称为厨师,过去行道中的专业事厨的人曾有“师公”一说,后来就把事厨的人称为“厨师”了。
中华烹饪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也充满了地方风格,其中对厨师的称呼也各有地方特色。像川菜中就有“七匹半围腰”之称。原意本指事厨中的七个半的工种分工,后成为对烹饪技艺无所不通的全能厨师的赞美。过去川菜中还把厨师称为油大行、锅儿匠,也有把主理厨政的厨师,九大碗、田席、坝坝宴的主厨者称为掌墨师、坐押师。行业里对一些资历高,烹技强的人大都尊称为“大爷”,表达尊崇之意。餐馆饭馆厨房里也有把头炉(灶)、二炉、三炉,以及头墩、二墩、三墩等,以及笼锅、水案、菜杂等厨房工种代称为厨师的。在酒楼饭店,餐饮总监、行政总厨、总厨、厨师长、就是主管厨事的了。
中国烹饪在20世纪70年代有了标志烹饪技术水平等级的称号。在过去划分为厨工、厨师、厨师长、红案厨师(荤素菜肴)、白案厨师(面点小吃)、凉菜厨师等基础上,统称为烹调技工、烹调师、高级烹调师等,并设置有若干等级。 当代名师风貌
当代名师风貌
然而,现今社会上对厨师的称呼那就太杂乱了,多的有些乱了套,出了格。人们在书报杂志,网络电视常看到:烹饪大师、烹调大师、烹调艺术家、烹饪名师等。1983年,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也就是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对其获奖者就分别授予了最佳厨师、优秀厨师称号。
看看如今社会上和媒体上,乱七八糟的大师、名师几乎成了狗皮膏药随买随卖,想贴就贴。中国画院院士,国宝绘画大师黄永玉曾笑谈:教授满街走,大师不如狗。确实冷眼一看,满社会山寨出了一堆堆“中国”、“资深”、“注册”、“元老”、“世界”,以及有国徽、带肩章的烹饪大师。还有更牛的是“味觉艺术家”、“世界特级御厨”、“洲际厨霸”、“亚洲厨王”、“厨神、厨圣”、“烹调教父”等滑稽头衔。这些虚无头衔、假大空名分,也成了交易和生意。如此浮躁浮夸、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不仅成为笑料,也是一种社会病态,给行业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害和不良影响。说穿了,只要不是国家和政府认定,任何打着中国、世界、全球啥的协会、联合会、促进会等都是社会和民间组织,其颁发的无论是什么大师、名师,都是一种民间行为。应当说不管什么师,归根到底也就是个厨师。社会和公众给予了相应的荣誉和名分,就应当不忘初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报社会,对得起食客大众,方才是沧桑正道。
真大师风采
《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中国川菜名师教授堂顾问
图文原创·江湖饕客 向东 2019.11.04 成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